坯料选择:选用圆管坯(管径比异形截面外接圆大 10%-15%),确保壁厚均匀(偏差≤±5%),避免成形后壁厚不均。
模具设计:采用 “渐进式模具”,分 3-5 道次拔制,每道次变形量控制在 15%-20%(单道次变形量过大易导致开裂)。模具材质选用 Cr12MoV 合金钢,表面淬火处理(HRC≥60),保证耐磨性。
润滑与冷却:拔制前采用磷化 + 皂化处理(表面润滑膜厚度≥5μm),拔制过程中喷射乳化液冷却,控制模具温度≤150℃,防止工件粘模。
整形处理:最终道次后进行冷态整形(采用专用异形模具压制),消除拔制后的弹性回弹(Q355b 回弹量约 2°-5°),保证截面方正度≤0.3mm/m。
加热规范:圆管坯加热至 900-1000℃(奥氏体化区间),保温 30-60min,确保温度均匀(温差≤±20℃),避免局部过热导致晶粒粗大。
挤压参数:挤压速度控制在 10-20mm/s,挤压力根据截面复杂度调整(方形截面通常为 800-1200MPa),采用 “一次挤压 + 二次精整” 模式,提高截面精度。
冷却方式:挤压后立即进行雾冷(冷却速度 5-10℃/s),冷却至 300℃以下后自然冷却,防止高温氧化和变形。
模具设计:根据异形曲线轮廓制作上下模,模具间隙比管件壁厚大 0.1-0.2mm(预留回弹量),模腔表面抛光处理(Ra≤0.8μm)。
成形温度:冷压适用于壁厚≤6mm 的管件,热压适用于壁厚>6mm 或曲率复杂的管件(热压温度 850-950℃)。
压制成型:采用分步压制,每步压制量≤5mm,中间进行 1-2 次去应力退火(600-650℃保温 1h),消除压制过程中产生的残余应力。
:成形前在圆管坯上标记壁厚检测点(每 120° 一个点),成形后重点检测异形截面 “角部” 和 “平面中部”(易出现壁厚减薄或增厚区域),允许偏差≤±8%(严于圆管标准)。
:采用激光测距仪检测异形截面关键尺寸(如方管边长、椭圆长轴 / 短轴),每道次成形后抽检,累计误差控制在设计要求范围内(通常 ±0.8mm)。
:成形后采用专用工装校直,直线mm/m,扭曲度偏差≤0.5°/m;对于长管件(长度>3m),采用多点支撑校直,避免局部受力过大导致变形。
坡口设计:根据截面形状调整坡口形式(如方管角部采用单边 V 形坡口,平面部位采用双 V 形坡口),确保焊透。
焊接顺序:采用 “对称焊接法”(如方管先焊对角,再焊另外两侧),减少焊接变形;层间温度控制在 120-200℃,避免角部过热开裂。
焊后整形:对焊接后的异形截面进行机械打磨,保证截面轮廓平滑过渡,无焊瘤、凹陷。
装夹方式:采用 “定制工装夹具”(如方管采用 V 形块 + 压板定位,椭圆管采用弧形夹具定位),确保装夹牢固且不损伤工件表面。
刀具路径:针对异形轮廓采用数控铣削(如 CNC 加工中心),规划螺旋式切削路径,避免刀具冲击(Q355b 异形截面棱角处易产生应力集中)。
孔加工:异形截面上钻孔时,采用 “定位套 + 定心钻” 组合,先在孔位处预铣平面(避免钻头打滑),钻孔速度比圆管降低 20%,防止孔位偏移。
:冷拔 / 冷压成形后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(620-650℃保温 2-3h,随炉冷却),消除成形残余应力(异形截面残余应力比圆管高 30%-50%),防止使用过程中变形。
:重要异形管件焊后进行整体退火(600-630℃保温 3-4h),若截面复杂(如多角形 + 曲线组合),采用 “分段保温” 模式,避免局部应力释放不均。
:严禁在 450-550℃区间长时间保温(回火脆性区),尤其对于厚壁异形件,需快速通过该温度区间。
:采用三维扫描仪扫描异形截面,与设计图纸比对,轮廓度偏差≤1mm;角部圆角半径符合设计要求(通常 R≥2mm),无尖锐棱角。
:抽样进行拉伸试验(抗拉强度≥470MPa,屈服强度≥355MPa)、冲击试验(20℃冲击功≥34J),焊缝区域冲击功不低于母材的 80%。
承压异形管件:进行水压试验(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1.5 倍,保压 40min),同时采用超声波检测角部和焊缝区域,无裂纹、渗漏为合格。
耐蚀要求:表面采用镀锌或涂装处理,涂层厚度≥80μm,附着力达到 GB/T 9286-1998 中的 2 级标准。
:成形前对圆管坯进行超声波探伤(确保无内部缺陷),成形过程中控制变形量(单道次不超过 20%),发现表面裂纹立即停止加工,采用打磨方式消除(打磨深度不超过壁厚的 10%)。
:加工过程中避免工件重叠堆放,成品采用 “专用支架” 存放(如方管采用水平分层存放,椭圆管采用弧形支架支撑),防止受压变形。
:批量生产前先制作样品,验证成形工艺参数(如模具间隙、拔制速度),样品合格后再批量生产;每批次抽检 10% 的产品,关键尺寸 100% 检测。